安丰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古镇。古称东淘,原为盐场海滩。相传,北宋初年,海水泛滥,范仲淹筑堤防御海水,使这里人民安居乐业,安惠人文,丰泽天下,故名安丰。
据《明万历王氏胜迹图》(现藏于泰州图书馆)记载,安丰的七里石板街从晚明开始形成。《明万历王氏胜迹图》明确地标注了王艮(哲学泰州学派的创始人)的祖居、王氏宗祠在安丰,安丰古镇建在范公堤上。安丰古街的繁荣源于明代的盐贸易。明代时,长江十二圩(在六合、仪征一带)设盐码头,安丰成为串场河畔的海盐主要产地和集散地之一,鼎盛时安丰盐民灶丁达48000人,雄居闻名天下的“淮南中十场”之首。一时八方商贾云集,很多江南盐商慕名而来,“安盐”远销全国各地,串场河内运盐船、各种货船川流不息,异常繁忙。船家为了过桥便利,便以土压舱,到安丰时起土上岸,使安丰街不断增高拓宽(宋代的砖街在1.5米以下)。后用石条压舱(压低船身),江南的石材源源不断地运到安丰。市民就地取材,将石板加工,最迟在明万历年间,安丰铺就了七里石板长街。范公堤的修筑和海盐的繁荣贸易,造就了古镇安丰“两河夹一街,冰火两重天”的特有自然地理风貌:街东(范公堤)是海河(海水),街西是田河(串场河、淡水);堤东是煮盐业,堤西是农业。
据老人说,至民国时,安丰七里长街两侧有商号1200多家,其中挂金字招牌的老店就有100多家,如万盈茂酱园、周同盛百货店、养和堂药店、诸兴记布店、颜记杂货店、蓬莱村茶馆、幸福园饭店等。其中最著名的为张謇题字的德厚永,另有众多的流动摊点、五匠百工走街串巷,提篮、肩挑、摊车叫卖。有七家浴室。最有特色的是7爿茶社,每天都有很多市民在内喝茶品茗,闲话聊天。茶社内也是信息交流中心,天下大事,街坊传闻,茶馆一传,全镇尽晓。亦常有民间艺人在此卖艺说书,一部反映本地典故的《东淘传》,连说数月,每天听众多达百人。
安丰名胜古迹甚多。除已废的影山,东淘精舍,明代星月桥,清代淘西别墅外,至今保存完好的有六百多年的无心银杏,都彰显了这个古镇的历史。安丰古街以范公堤的曲度走向造成青龙的风水,又恰好沿蜿蜒的串场河布街,计九坝十三巷。龙头在北极殿。北极殿的山门两边各有一棵高大的古银杏树(现存一)作为龙角。龙尾在南石桥(街的最南端)。旁边有巷道为龙爪。在海河的西岸和田河的东岸都建有回廊,通过各条巷道和主街相通。龙头、龙尾、龙爪的每个出入口都有大门,夜晚关合,防盗功能极佳。清末时乡绅发现原铺青石已风化破损严重,经官府倡修,乡绅出资,由沈氏出资将南自抬盐巷首,北自藏经堂的路面中间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铺就,两边用青砖铺成马背路面。
安丰街古建筑众多,旧时有八大家祠、七十二个半庙和若干石牌坊、石碑。所谓半个庙,是将发大水时从高宝湖漂浮而来的浮石菩萨搭棚供奉在某家墙上,因不合规矩,被人们称为“半个庙”。庙宇规模较大的是北极殿和东岳宫、都天庙、观音堂等。北极殿规模最大,有十三个半大门,十三个大门朝南,一个大门朝西(称半个门)。庙产五百亩,建筑群为十八个梅花厅(回廊),计四楼五天井。东岳宫在安时公路北侧,现中殿仍完好。都天庙在现镇政府河西,现已复建。1941年,陈毅曾在此作抗日救亡演讲。观音堂在安丰名医梅筱坊家以北,现仍有古物唐井在,此井经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历代修复,有碑铭记录修复过程。在南街街西,有一座鲍氏大楼,为清代徽式建筑,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。这里仍保留了清代东台第一个翰林陈宝躬读学习的小迦陵馆,及四大盐商“曹、杨、郭、顾”的建筑。
 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