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丰这块沃土孕育了一大批卓著的历史文化名人,留下了大量的历代名人遗迹。王艮(1483-1541),字汝止,号心斋,明代盐民哲学家,泰州学派创始人。泰州学派的核心内容是王艮的平民化、简易化的“百姓日用即道”学说,在平民百姓中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,王艮因此成为明中期启蒙思想家,创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启蒙学派——泰州学派。《明万历王氏胜迹图》所标王氏宗祠在安丰北街西侧,南距现梅筱坊诊所约半里,现仍有月塘湾(河流)遗迹在。位于北街北极殿前的王艮画像碑(现存放在安丰镇政府内),刻于明万历年间,现为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。吴嘉纪(1618-1684)明末清初著名盐民诗人,一生写下了一千四百篇反映盐民疾苦的诗篇,著有《陋轩诗》,诗作有杜甫遗风。继王艮、吴嘉纪之后,安丰名人辈出,明清二代出进士七人,举人十八人,其中有清代翰林陈宝、榜眼季愈。还有誉满大江南北的诗书画名流袁氏四竹(袁老竹、袁小竹、袁啸竹、袁义竹),辛亥三将军(周甘尘、丁朝中、曾鲁),与徐悲鸿齐名的丹青圣手戈湘岚(有“北徐南戈”之说)……在乌龙巷街东巷头,原有一块百岁石牌坊,是明代袁啸竹祖上所建,牌匾为当朝皇帝所赐。在串场河西有一座大悲庵,亦称“燮园”,因郑板桥落泊后在此隐居而得名。在大悲庵前有一座淘西别墅(太平桥西北),为一面积六亩六分地的花园,内有近六十间建筑,布有淘西八景,有宝塔寄陶塔,由苏北名人袁承业建于晚清。
袁承业(1866-1928),字伯勤,号厚基,鹿汪庄人。光复会会员,民国初东台县首任督学,创办东台师范、东台中学。省教育学会评议员,修志局编审员,一生编著出版著作40余部,有民间出版家之美誉。16岁迁居安丰,清末民初倡修古石板街,为安丰镇的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,并编辑了《王心斋全集》。袁承业故居在街南路东,坐东朝西,穿堂三进,中进为苏北唯一的整轩屋,轩名夕阳补读轩,民国四年袁承业五十大寿时李宗仁赠款所建,袁承业二弟袁承谊北伐战争期间以白崇禧义伯父的身份,请缨充当和谈代表,冒着生命危险在此轩大厅和军阀孙传芳的五省联军代表谈判,招降成功。该建筑现为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“古家”一词为里下河方言,其意为乡邦先贤、流寓诸贤传承数代及数十年的人家。安丰古家有本帮,镇江帮,徽商之分。本帮主要以明洪武年间从苏州迁于此的人家,像王艮,吴嘉纪,陈宝,袁氏四竹皆为本帮。镇江帮是太平天国时避难于此,其中以沈氏公馆及四大盐商“曹、杨、郭、顾”为代表。曹氏建筑群原建于嘉庆后因失天火,复建于民国。而顾氏房屋则建于康熙二十四年,现存厅屋。徽商即为安徽商人,其中鲍氏建筑群,汪氏建筑群均为徽商富有奢华象征。本帮的活动主要在京江会馆(永安堂)与江宁会馆。镇江帮主要是每年这些大户的帮聚。徽商活动在徽州会馆,旧址在公馆巷首。
由于年代久远,许多建筑年久失修,一些古老的祠堂、寺庙在过去的年代因“破四旧”大量拆毁,安丰古镇曾经的繁华逐渐消失。年轻人纷纷外出经商修学,全国性的经商大潮再次来袭的时候,安丰这个辉煌一时的古镇也一样卷入到中国的社会发展大潮中。只有在尘埃落定的时候,人们才回忆起安丰的历史,于是回归重塑成为安丰人心目中的主旋律。
2012年,安丰镇政府通过筹备,把安丰古镇的改造列入议事日程。当年完成了旧房的收储,并拿出了详细的改造方案,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,对古南街进行了全面的修葺,恢复旧制,沿街铺面重新整理,对吴嘉纪、鲍氏大楼等进行了再次修复,目前古街正逐步成为四面八方游客的集中去处。再看到古街时,已与以前那种破败景象形成鲜明对比,鲍氏大楼已修葺一新,文革期间损毁的建筑构件也已修复如初。
依偎在古街西的串场河边杨柳依依,水中浮萍飘流在碧波之上,而青石码头早已经青苔覆盖,大半截入土,但是依然能从刻字和花纹,看得出这些青石曾经是古街古家牌楼、牌匾的光荣历史。串场河至今仍然是繁忙的船舶运输通道,而载满垂翅鱼鹰的轻舟,飘忽而过,让人们依然感受到安丰古镇多年不变的传统和坚持。安丰古镇的每一座古建筑如同一个个音符,而串场河如丝如带,千百年来一直流淌生生不息,仿佛五线谱一样,继续记录古镇节奏,记录过去,描写未来。
 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