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处遗迹、一个收藏,往往透露出很多的“历史密码”,它虽无声,却是当年岁月最真实的见证。近日,在安丰古街吉宝轩,主人吉志才特别地兴奋,因为他又收得一件“宝贝”——一块470年前富安明代处士的墓志铭,该墓志铭的发现,为研究我市历史沿革及明代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。
墓志铭呈方形,长约50厘米,志文352字总结了墓主人的一生。石碑整体保存完整,字迹清晰。据墓志铭中记载,墓主人是明朝处士,名崔印,字周道,世家姑苏,“迄元季始徙海陵之富安场”。元季即元朝末年,这一时期,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“洪武赶散”,大批苏州阊门人前往沿海各盐场,铭文即印证了我市历史上的这次大的人口汇入。
铭文还为今人了解明朝“处士”生活提供了鲜明的例证,铭额“明故处士崔君墓志铭”中“处士”,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“隐士”“贤士”,铭文中“身桑弧为志,华靡所弗屑也”“睦族和亲,周贫恤困,必殚心力而为之”“不琐琐,不逐逐,义命自安而已”“乃教子以经,敦尚礼让,实古人贻翼之深意也”均是阐述墓主人谨慎做事、谦虚做人、与邻为善的个人修为及人格风范,从中不难看出,墓主人是明代富安地方名人,深得乡邻拥戴。
“凡治葬必刻志石载其事”为古代葬制传统,历来墓志铭多歌功颂德,不吝赞美虚夸之词。此铭文亦不乏溢美之词,但其行文朴实,描述准确,具较强的记事性和纪实性。而在记叙其子女时,更是只记事实,不缀赞词,从而让铭文描述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。
此铭文还透露出明代我市的墓葬习俗,墓主人从嘉靖丁未闰九月初四日去世,到戊申十二月二十五日下葬,前后相隔一年多,除当时孝仪外,寻找葬穴当为一重要原因,这是符合古人葬俗的。古人尤重墓葬风水,葬必请风水师找寻吉地,为先人建吉(阴)宅,墓主人子女便是多次“卜筮袭吉”,最终认定“新垄之阳”乃上好吉地,选好地方后,才“涕泗持状请铭”。
从墓志铭的书写篆刻还可以看出明朝我市崇文之风。全文楷书,书写工整端庄,用笔爽利,笔画劲挺有力,书写不徐不疾,点划饱满温润,从中可以真切体会明时我市的文人气息和书写艺术风格。刻碑者则为石工姚宗吉,字口光洁干净,无崩裂粹滑之迹,可见凿刻者功力较为深厚。从铭文的撰、书、刻来看,撰写者是为庠生、篆书者为郡学生,加之石工,皆各尽所能,精心而作。这些作者非名士大家,却更显明代我市社会崇文尚艺风盛,文风朴素,民间艺术盛行,艺人技艺不凡,明代文化之繁荣可见一斑。
该墓志铭的发现还有一段小故事,收藏者吉志才在和朋友聊天时,偶然听朋友说起前几日刚将一块墓志铭卖给了海安人的事儿,朋友还告知,墓志铭上有“富安”“海陵”字样,从事收藏多年,对我市历史文化稍有研究的吉志才,深谙其价值,遂立马前往海安,几经斡旋,最终以高价买回这块墓志铭,使得我市历史遗迹免受流落在外之难。
|